周小川臨別提藍圖 冀彌補監管空白
周小川臨別提藍圖 冀彌補監管空白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極有可能在兩會後退任,因此他周五舉行記者會時擠得水洩不通,大家都想收風,探聽誰人接任人行行長,以及醞釀中的金融監管體制改革和市場開放有什麼重大訊息。自二○○二年起擔任人行行長的周小川對接任人選只着記者自己「猜」,但對金融監管體制改革倒是侃侃而談,坦承存在問題及漏洞,提出改革的大原則及人行的角色。在說到如何推動市場進一步開放時,周小川言語間流露出仍有不少顧慮,言之下意是要摸着石頭過河。在這方面,香港看來可繼續擔當試驗田,發揮先鋒作用。
周行長不諱言中國金融監管體制仍存在一些空白,例如對金融控股公司缺乏適當監管,甚至不了解這些公司的資本是否充足及質量如何,有可能成為系統性風險的源頭。因此,政府須研究如何防止「虛假注資、循環注資」,建立防火牆,避免控股公司個別業務出問題把風險跨界傳播,並需要盡快糾正監管規則的缺陷。此外,對已暴露風險的金融機構及準金融機構,要抓緊處置,以維護金融穩定。周小川透露,人行將牽頭增強監管機構之間的協調。
中國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推動金融改革,目的是加快與國際市場接軌,二十多年間,金融市場及金融機構已具相當規模,累積大量經驗。可惜,體制上仍有很多缺陷,不時發生重大危機,對一些大型企業不理性的海外投資造成的風險,也未及時提高警覺預早防範,重蹈一放就亂的覆轍。
廣告
兩年多前A股從人為瘋牛直墮熊市,政府慌忙引入「熔斷機制」,以為可及時止跌,結果卻釀成悲劇,不但令股市「內傷」(至今未完全痊癒),還引發國際金融市場動盪,大大打擊國內外投資者對中國金融體系的信心,其後更出現嚴重走資潮。幸而中央果斷換人(證監會主席肖鋼下台)換政策,由人行配合穩住貨幣供應,逐步化解系統性風險。
雖然風暴暫時平息,金融監管在很多方面仍空白一片。周小川提到,人行將會在具體監管及協調不同監管機構上扮演更積極角色。從發達國家的經驗看,央行在監管防控金融風險上的確該發揮主導作用。
以美國為例,二○○八年爆發金融海嘯,多家大型金融機構包括雷曼等相繼爆煲,金融體系資金鏈斷裂,瀕臨崩潰。時任聯儲局主席貝南奇及財長保爾森聯手,一方面保證市場有足夠資金周轉,一方面要求大型金融機構接受政府注資及更嚴格的監管,總算可以「止嘔止瀉」。人民銀行的權力自然不及美國聯儲局,但仍掌握貨幣政策,控制資金投放,由它牽頭加強監管及協調,以填補監管空白,無疑是較可取的。
內地金融監管毋須照搬外國模式,也不用照抄例如英國以「超級央行」為核心(兼管宏觀金融安全與微觀服務)的做法,因為不同國家在金融海嘯後的改革方向各有側重。不過,既然中國的目標是更好地融入國際市場,參考海外包括香港的監管改革及經驗,仍屬必要。
香港已成為人民幣最大的境外資金池,加上「港股通」及未來適時啟動的南向「債券通」,內地將有更多資金經香港進出國際市場,香港金管局及其他監管機構如何管理流動性風險,值得內地監管部門借鑑。同時,內地更多利用香港作中介,讓更多資金經香港的合規渠道進出,既可以提高資金流向的透明度,也可以讓內地企業及金融機構熟悉應對市場波動,強化風險管理能力。
其實,金管局前總裁任志剛多年前已強調香港的重要性,就是在內地金融改革的過程中,特別是市場化及與國際接軌的發展上,提供一個理想的試驗場地。現任總裁陳德霖不久前也提出相若見解,形容香港在內地推行改革開放以來,一直擔當試驗場、緩衝區和跳板角色。香港金管局與內地人民銀行在層次上有分別,但作為監管機構經常保持緊密接觸,相信很明白在監管及金融改革的課題上,如何互相借鑑,發揮各自所長。
金融市場向來風高浪急,開放程度愈高,受到的衝擊愈猛烈,改革更須步步為營。行將退休的周小川點出了內地監管改革的方向,也提到進一步開放市場的願望和顧慮,要全面落實還得多參考其他地方的經驗,如能多利用香港作試點,再結合內地實際情況,肯定有助於中央打勝防範金融風險的攻堅戰。
10 Mar 2018
信報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