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不開交毋忘看書 紙媒式微財閥垂青

 

 

忙不開交毋忘看書 紙媒式微財閥垂青

林行止 林行止專欄 | 2018年3月15日

AAA

■medium.com最近有篇教人讀實體書的特稿,引述多位「讀書界」中青少名人的經驗,其中不乏可供參考,然而,亦有莫名其妙的,比如有人認為「日讀一書」,不是大不了的事,因為「識字分子」每分鐘可讀二百至四百個字,一本通俗小說的字數在六萬至十萬之間,以平均八萬字計,那等於說五六個小時便可讀完一本書。這可稱為「技術性看書」,問題是囫圇吞棗,書是「過目」了但不一定入腦,如此讀來何用?

■新任美國聯儲局主席鮑威爾(J. Powell)的任命於二月初公布後,與他識於「微時」的英倫銀行前行長金格(M. King)給他寫了一封公開賀信,當中提及聯儲局前主席格林斯平在他快將出掌英倫銀行時給他的忠告︰「把一半時間留為閱讀及思考」,意謂即使工作繁忙,亦要騰出時間讀書和沉思。金格引述名作家維達爾(G. Vidae)與甘迺迪總統有關讀書的對話。後者問在尚未完全開化、比起歐洲諸國文化大落後的十八世紀,何以美國能產生像富蘭克林(一七○六─一七九○,開國元勳之一)、傑佛遜(第三任總統,一七四三─一八二六)及漢密爾頓(一七五五─一八○四,大有功於美國經濟發展的首任財政部長)這樣偉大的傑出人物,維達爾的答案是︰「在漫漫的寒冬,他們深居簡出,閱讀、寫信和沉思……」讀書、寫作和思考之重要,中外古今皆然。

■今人太忙,看電腦、手機上的訊息,便教人忙得不可開交;即使是「愛書人」,亦抽不出閱讀的時間──遑論閱讀動輒數百頁的巨構──許多名著因此滯銷。在這種情形下,有市場觸覺的讀書人想出一個好主意,他們聘請「專業讀書家」,精讀名著,把之濃縮至數千字,出版四吋乘六吋的袖珍小冊子,「精悍短小」,攜帶方便。讀者如有興趣,尤其是那些想於短短數十分鐘內了解你有興趣的大部頭著作的內容者,每年用不足二百美元訂閱Must-Read Premium(每月可下載二十本書;「藏書」二千餘冊),便能滿足你的智性需求。對於目的不在「做學問」而在長知識的人,精簡本的出現,真是大功德。

廣告

筆者此刻剛讀完阿卡洛夫和舒拉合著那本《獸性》(Animal Spirits)的袖珍本,便覺物有所值!此書筆者多年前曾數度在本欄評介,今讀其精簡本(Summary,只有二十一頁),證筆者過去的引述正確無誤。

■紙媒──印刷媒體(報刊)──經營日趨困難,已是眾所周知的事實,然而,以美國為例,豪富榜上有名的富翁,近年紛紛收購報章雜誌。二○○九年,「股聖」畢非德公開指出紙媒前途陰霾密布(terrible future),但不足兩年後的二○一一年十月,他便出手收購《奧瑪哈世界先驅報》(Omaha World- Herald),令其旗下的BH(Berkshire Hathaway)傳媒集團(BH Media Group)一共擁有三十一份日報、四十七種周刊、三十二種「其他印刷媒體」和一個電視台。不過,對紙媒前景不妙的「預言」,終於反映在該集團的廣告萎縮及銷量倒退上,這是何以該集團剛於二月中旬辭退(包括不填補空額)約百分之六共二百四十九名員工的原因──為繼一七年四月裁員二百八十九名後第二次削減人手。不過,畢非德對紙媒仍充滿信心──他過去指前景不明朗,可能是嚇倒競爭對手退出收購的「奸計」!

畢非德收購紙媒,在大富之中,絕非孤例。今年二月初,南非華裔(雙親因抗戰逃離台山赴南非)美籍生化投資者黃馨祥醫生(P. Soon-Shiong,其姓氏的華語拼法為Huang Xinxiang,以淨資產八十六億〔美元.下同〕在福伯氏豪富榜排第一七五位),便以五億九千萬(其中九千萬為退休金)收購《洛杉磯時報》及幾份「社區報紙」。無人不識的「時代出版社」(Time Inc,出版《時代周刊》、《體育畫報》〔Sports Illustrated〕和《人物周報》),於一七年十一月落入巨無霸超級市場沃爾瑪(Wal-mart)大股東Koch氏兄弟之手,收購價為六億五千萬。當然,亞馬遜的貝索斯(J. Bezos)更早於二○一三年十月以二億五千萬的代價收購《華盛頓郵報》……

巨富購入紙媒,論者認為用點小錢達左右輿論目的且對開拓網絡業務充滿信心,是主要動機,然而,別說傳媒人不易照東主的吩咐寫評論做新聞,以畢非德為例,他的目的可能只在分散投資,而歸根究柢,這些身家動輒以十億美元計的大財閥在「紙媒前景陰霾密布」下入市,正是投資鐵律人棄我取的好榜樣。

■英國哲學家、政治家、散文家和園藝家培根(F. Bacon, 1561-1626)的散文集《Complete Essays》收〈談學習〉一文,在論閱讀一節,指出有的書可供欣賞(to be tasted),有的只宜過目(to be swallowed),有的則應咀嚼消化(chewed and digested);那等於說有的書應細讀,有的不必從頭讀到尾……以今之經濟學家的說法,當你受「書評」之愚購進一本無趣味無建設性的書時,棄之絕不可惜,因為世上萬物,以無法創造及追不回的時間最寶貴──你用一二百元或三四百元購進一本味同嚼蠟的書,等於不值得你把最寶貴的時間浪費在這本書上,因此應馬上將之束諸高閣(如你有足夠的空間)或丟進垃圾箱,棄之絕對不可惜!經濟學家的意見,相信有購書癖者都同意,當你做出錯誤決定購進一本對你「無用」的書時,馬上把之當成廢物,便是英明果斷的決定。馬上糾正錯誤決策,雖有點經濟損失,卻贏回不少更值錢的時間。想到此處,愛書人便心安理得繼續上書局淘書。

■談及培根,記得多年前曾寫過他「為雪雞捐軀」的短文(收本港天地及台北印刻的《閒讀偶拾》),以事隔整整十五年,而此事的確匪夷所思,文抄自己的舊作,望讀者不嫌棄。話說培根雪中行時,頓興食物加鹽既可保鮮雪藏又如何之念,於是發明了「冰鮮雞」。《牛津科學發現逸聞》(The Oxford Book of Scientific Anecdotes)第三十九節(頁六十四)寫的正是培根以身殉冰鮮雞一事──「培根凡事喜尋根問柢,從政時因此揭發很多『醜聞』,得罪不少人,令他最後以貪污罪及『欠債不還』被投獄及褫奪貴族銜。老王去世後,查爾斯一世登基,大赦天下,恢復培根名譽,准他訪問倫敦。一六二六年三月一個下大雪紛飛的早上,他和好友(御醫)乘馬車外出吸口新鮮空氣,見白雪皚皚,突然興起雞隻藏於雪中能否保持新鮮的問題,遂於Highgate落車,該地現為倫敦『大區』,當年仍屬郊外,他們很易從農舍中購得一雞,並着農婦劏洗乾淨,然後把『光雞』裏外包雪,可惜天氣太冷,雪中作業令培根大傷風,他們遂就近往阿隆戴爾伯爵(Earl of Arundel)府上避寒,時伯爵犯案被囚倫敦塔,邸宅保養不周,不生火爐且床褥濕氣太重,令培根病情惡化,可能染上肺炎,臨終前寫信給伯爵,告以『雞藏雪中』試驗成功(succeeded excellently well),三天後一命歸西,成為真正為『科學試驗而犧牲』的人!」

如今人人食「冰鮮雞」,但知其「始創者為何人」者恐寥寥可數。

15 Mar 2018

信報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