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憂中國政經威脅 發動新冷戰

美國憂中國政經威脅 發動新冷戰

 評論版 2018/08/07 

    

近月美國對華採取了修昔底德鬥爭,並出台了多方面激烈措施,筆者按此判斷美國啟動了對華新冷戰(見本欄7月31日《美對華發動新冷戰•政治打壓續來》)。

其實這策略變化殊非偶然,反映了美國對中國形勢一次深刻的認識轉變和由此作出的反應。火爆的特朗普適逢其會執行此世紀任務,並添加了濃厚的個人色彩。對此中國方面必須有確切理解及深入探討。

華改革40年 啟世界發展新頁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40年前的壯舉開啟了中國及世界發展新頁。

近年美國也深入地檢視了其間的中國發展形勢及美國應對策略,所涉及的最基本問題是能否改變中國。

何況最近中美關係明顯惡化,前景如何成了美國學界政界的熱議話題。
5月由《Texas National Security Review》舉行的一個圓桌會議(Policy Roundtable),便專門談論了中美新冷戰的問題。由美國Salve Regina大學Pell Center學者Iskander Rehman所寫的總結概述了有關觀點,主要有:
(一)幾十年來西方帶引中國融入世界經濟及提供資金技術等支持,除了商業因素外還有政治考慮,認為當經濟走向市場化及全球化,將可逐步推動西式政治民主化。

但近年西方感到情況不妙:在外交上中國開始以經濟實力壓服他國,在南海的侵略性行為凸顯了中式門羅主義(Monroe Doctrine)。

在內政上由集體領導轉向強人政治,加強了內部控制和提升反西方的民族主義宣傳。由此帶來了「趨同論」(convergence myth)的崩潰,令西方賭輸了(lost its bet on China)。

(二)按上述認知,美國開始探索新的對華策略,新冷戰論應運而生。

但許多學者指出中美關係與當年美蘇關係有重大分別,如並非「主義」之爭、中美經貿關係廣泛深入,中國維護現有秩序成為status quo power,世界並非兩極化(bipolar)而有許多重要中層國家,中國沒有當年共產主義的吸引力及如蘇聯所有的盟友集團。

有學者還指出冷戰會誤導對策抉擇,甚至可成為自我實現(self fulfilling)說法。

(三)Rehman本人則指無論是否接受新冷戰說法,也必須充分估計中國的影響力及威脅,特別是「一帶一路」及威權主義的吸引力,及經濟威迫(economic coercion)和債務陷阱(debt trap)等問題。

學者籲美強化經濟 不打代理戰
無獨有偶,Texas University教授Michael Lind也探討了上述問題(見《National Review》5月18日文),認為之前的美國政府忽視了中國競爭力日增的威脅,誤以為市場經濟發展可牽引中國走向西式民主。

這個災難性的戰略失誤還造成了工業外移中國,只有金融業、矽谷及農業等可從中獲利。他雖然承認差異大於類同,仍以冷戰1及冷戰2形容當年美蘇關係及當前中美關係,並指出當中最大的差異是:在冷戰1的地緣政治及地緣經濟政策並行,都是對抗性的,但冷戰2直到最近政治是圍堵性(containment),但經濟是交往性(engagement)的,
造成了congagement的怪胎。

到特朗普上台才重新協調,結束了政經策略背離之局。
他還提出了一套應對中國威脅的策略,包括不要耗費資源於打代理戰爭及軍備競賽,而應集中力量於強化經濟實力,並應重用1791年時財長Alexander Hamilton的工業發展政策,在美國本土保留產能。

在國際上則要以各種經濟方式加強美國影響力,在支持歐洲及印度外還要支持墨西哥、中美洲及非洲。

可惜他也感到力不從心,認為美國經濟實力有限,並把1914至2014年定為美國世紀,由GDP超英開始而由被中國超過結束。他引用歐盟估計指,到2050年中國佔世界GDP 28%,而美國只有16%,稍高於歐盟的15%。

從上述頗有代表性的陳述中,可見美國及西方曾對中國改革開放有美麗的誤會,到現時軟的引誘不成,便要來硬的遏制,目的還是要按西方模式改造中國,無論是否認同中美處於冷戰,大多意見都認為中國的威脅很大,要足夠重視全力應對,名稱不重要:不叫冷戰可叫地緣競爭或其他。

總之中國的威脅已很大,正如Lind教授指出,過去的俄日威脅都不及中國:俄國是軍事對手但不是經濟對手,日本相反,而中國則兩樣都是,且其快速發展已結束了美國世紀。

中國科技趕超 威脅西方體制
中國威脅不單來自GDP總量的超越,現時正在質素特別是科技水平上趕超,更嚴重者是中國還威脅到西方體制。

上文引述的Rehman文中便談及「北京共識」(Beijing Consensus)成了另類發展模式。2004年英國Foreign Policy Centre刊登了學者J.C.Ramo文章,奠定了「北京共識」的說法並成了研究熱點,廣被視為「華盛頓共識」的競爭對手,形成中美模式爭勝之局。

現時中國模式已成了美國的攻擊重點,令中美在世貿會上駁火,同時冷戰熱議也成了美國學者為如何應對中國的出謀獻計平台,如Lind教授提出的一些意見正好為特朗普的一些政策提供理論支持,再工業化重建本土工業,便可看成是力挺基於國家安全徵收鋼鋁關稅的政策。

最後,筆者認為新冷戰的提法與當前中美關係十分相符,兩次冷戰差異很大不影響名詞的使用。但差異將影響結局,上次美國勝出,今次就不會了。

撰文 : 凌鵾 經濟分析員
欄名 : 中美博弈新時代

7 Aug 2018

經濟日報

留言